【转载】思维与创造

本文内容转载自思方網 (hku.hk)

[H01] 思考方法入门


人是万物之灵,人和禽兽的主要分别就在于他的思考能力。 不过,人虽然有这种能力,但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运用它。 人云亦云,思路紊乱,是人们常有的思维上的毛病。 而此等思维上的毛病,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思考所致。 要发展和培养出个人的独立思考,关键在掌握一套正确的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可约略分为两大范畴,其一关于批判思考,另一范畴则主要关乎创意思考。 当我们碰到问题并且要去解决它的时候,均需要应用这两个范畴的思考方法。

甚么是批判思考?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甚么是真?」 「甚麽是善?」 「甚麽是美?」 是思想上最基本的三个问题。 但是,从思考方法学上来说,它们其实都不是最基本的。 相对于上述三个问题而言,「怎样思考得正确?」 此一问题其实更为基本。 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以及懂得分辨哪些是真的信念、善的行为和美的事物,默认了懂得正确地思考(即懂得如何分辨是非对错)。 而分辨是非对错则乃是批判思考的一个主要特征。 基于上述的说法,我们可以说「批判思考」就是强调分辨是非对错的一种思维。 而作为一个学科「批判思考」就是研究分辨是非对错的方法和原则的学科。 它有时又叫做思考方法或思考的艺术。 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对于建立和评估理据,掌握观念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有效和有系统地解决问题,乃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外,基于思考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批判思考的改进,亦有助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批判思考强调分辨是非对错,而创意思考则着眼于创新意念。 对于两者的分别,我们可以通过下述的三个关键的问式来加以说明:

  • 「X 是什么意思?」 (就此问题而言,X 可以是指一个概念、句子或问题。 )
  • 「X 有什么根据?」 (X 可以是指一个断言或理论。 )
  • 「就 X 而言,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式着眼于厘清所使用的语言要思考得正确,我们需要适当地运用上述的三个问式。 正确的思考必须清晰及合理,所以批判思考着眼于首两个问式。 但正确的思考不必有创新的意念。 要创新,我们要考虑新的意念或理论以至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创意思考所着眼的是最后一个问式。 恰当地运用以上三个问式,乃独立思考的关键。

这三个问式看似简单,但要灵活精确地运用却不容易。 例如要去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有根据,便可能涉及复杂的逻辑或科学方法。 本网址的主要目的,便是介绍这三个问式所涉及的思考方法学原则,并旁及决策思考和价值思考的方法学原则。 这些思考方法学原则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1. 语理分析 - 思考方法的起点,其主要功能在于厘清语言的意思
  2. 演译逻辑 - 关于推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一致的法则
  3. 科学方法 - 关于有关获得经验世界知识的推理方法和原则
  4. 谬误剖析 - 分析错误的思考方式,并加以分类
  5. 创意策略 - 关于如何灵活思考,增强创意
  6. 决策思考 - 关于如何作出合理的决策和道德判断
  7. 价值思考 - 关于如何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的原则

对思考方法的一些误解

心智正常的人具备思考能力,但并非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思考能力需要改进。 希望改进的,却未必清楚知道应当怎样改进。 要改进自己的思考能力首先需要避免对上述两种思考的一些误解。 以下是对批判思考的三种严重的误解:

批判 vs. 批斗

有人以为,进行批判思考便是毫不留情地去批评和战胜别人,于讨论中咄咄逼人,非要对方身败名裂誓不罢休。 这是对批判思考的错误理解。 批判思考着眼于如何思考得正确,批判思考的方法学原则并非只能用来批评别人,它们也是我们藉以反省自已思考上的毛病的工具。 其次,批判思考亦可用以支持和增强别人的论证,以及和其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反之,对别人一味持批判的态度,不论对方的说法正确与否,均猛加批评,其实反而是违反批判思考的精神。 另外,虽然批判思考着眼于如何思考得清晰及合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言论无论在甚么场合的都要清晰和有合理根据。 比方说,在拍拖的时候还要论证「我永远爱你」的说法不可能正确而拒绝向对方说「我永远爱你」,恐怕是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批判思考的范例。

批判思考 vs. 资料搜集

要思考得正确往往要求我们掌握正确的信息。 于是有一些人以为批判思考就是搜集正确信息的活动。 但是,批判思考和搜集正确的信息的活动其实是两码事。 懂得批判思考的人不仅须要掌握正确的信息,他还须要懂得恰当地运用它们。 比方说,用它们来论证(或推翻)某些结论以及解决难题。 如此一来,他就必须掌握一些正确的推理方法和解决难题的方法。 相对于搜集信息的活动,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属于较「高阶」的思维活动。

胡思乱想 vs. 创意

另外,有一种言论认为批判思考局限了创意思考的发展,创意讲求灵感,不需要思考清晰合理。 这个想法,其实是误解了创意思考的性质。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创意分作艺术创意和认知性创意。 前者运用于艺术创作,着重艺术意念或情感的表达。 后者则以新的概念或理论去解决问题和探求知识。 艺术创意与个人的美感、艺术触觉和美术技能有关。 这些条件的培养,与批判思考的训练,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这有待心理学的研究。 但是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却是拥有认知性创意的一个必要条件。 原因是,能够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只是认知创意的前半部。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够判别这些新的概念或理论是否正确,能否真正解决要处理的问题。 若是不能,我们便要决定是否放弃这些概念和理论,或作出修改。 在这些思考过程中要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少不了批判思考的运用。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有数百年历史的理论,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但爱因斯坦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是他能够恰当地应用批判思考,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物理学基础的种种问题和局限。 我们虽然并非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现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迅速改变,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懂得分析信息和利用知识,以及运用灵活的认知创意去配合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 批判思考非但没有与此目的有冲突,更是于现代社会生存的一个必要技能。

(本节主要参考李天命的《哲道行者》一书论思考之道的部分。 )

[H02] 改进思考的关键


良好的思考能力是一种技能。 正如打网球一样,技能的改进有赖知识、态度及实践三方面的配合。

知识

要打得一手好的网球首先要知道网球的规例和打网球的基本原理。 同样,要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也要对思考方法的原则有所了解,例如明白基本的逻辑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另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有很多盲点,也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又或者被情绪影响理性思考。 多留意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加强思考能力。

态度

关于态度,除了重视改进思考这一点,也包括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关态度能帮助我们从讨论中发现自已的弱点,从而提升自已的能力。 有些人以为,批判思考便是绝不认错,四处批评。 采取这个态度,只怕不但不会令自已改进,更容易令自已固步自封。

要反省我们自已的有关态度是否恰当,可以看看你是否同意以下的句子:

  • 别人与我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会没有耐性。
  • 我通常不会承认我错了。
  • 我作决定的时候依赖直觉而非分析。
  • 思考抽象的东西令我头痛。
  • 遇到困难我很快放弃。
  • 我不喜欢阅读信息或分析性的刊物和电视节目。
  • 我不关心不影响我的事情。
  • 我不喜欢我的朋友批评我又或比我聪明。

若有任何句子反映你的性格,你要小心这会阻碍你思考能力的改进。

实践

打网球光靠理论和好的态度并不足够。 成功的运动员除了依靠先天的条件外,亦要不断的训练和实践。 绝大部份的技能也是如此。 要懂得恰当运用思考方法的法则,听一两个讲座或读几本书并不足够。 我们必需长时间于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知识、参与高质素的讨论和接触好的媒介读物。


练习

  • 反省自已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看看有没有地方可能阻碍自已思考能力的改进。
  • 试分析自已思考的长处和弱点。

[H03] 李天命谈思考方法


李天命先生的思考方法,架构精密,理解独到,在华人社区及文化界很有影响。 这里有两篇访问,简介李先生对思考方法的看法。

与李天命博士谈思考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编辑部
原载于《学生事务》,1983年9月1日,第十六期

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向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但中大哲学系讲师李天命博士指出,如果「填鸭」是指多背书的话,则这种填鸭其实是颇有营养的。 在他接受中学教育的年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文章都比现在背得更多。 虽然背的时候未必明白,但对日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却有很大的裨益。 反过来说,如果「填鸭」是指缺少思考及独立探索的机会,则这的确是教育上的一种不良现象。 譬如学生死背老师所讲的笔记或老师所猜测该年会考、大学入学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这些都会窒息学习的兴趣和发展。 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被迫单单集中在有关考试的题目上,规限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回答各类问题时,亦只能以老师所给的标准答案为依归,局限了个人发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事实上,这些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已表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身上。 例如同学在回答试题时,严重缺乏组织能力,大部分试卷在文字和思路上都不够清晰,老师只有尽力去猜测同学要说些什么。 这跟学生在中学时期缺乏独立思考和组织语文的训练,实有直接的关系。

一、表达能力的训练

李博士指出,表达能力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语文及思考两方面。 要训练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个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背诵或精读好的文章。 现时的年轻人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收音机和报章上,好的文章是甚少在这些地方出现的。 至于思考方面,要有正确的思考方法,通常需要接受基本的课程训练。 在本港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小学几乎没有思考方法的训练课程,大专亦少有这类安排。 这似乎反映了教育当局有一个很奇怪的假定,那假定就是:思考有异于中、英、数、理等学科,是不用经过学习和训练的。 但其实有不少思考的方式是不正确的,而正确的思考方法则每每需要学习才能得到。 李博士建议,最好在中学开设一些初部的思考方法课程,教授较显浅的原理,大学亦应将之列为必修科。 因为,思想与教育有特别密切的关系。 宣传是要代替宣传对象去想,希望对方不加思考而完全接受;教育却是要启发受教育者去想,希望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决定要不要接受。 在这情况下,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了。

二、思考方法原则

谈到思考方法的内容,李博士表示,思考方法学所包含的项目,主要为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 语理分析的要务在于厘清问题、思想或概念;逻辑方法的首要功能在于审核论证明是否正确;科学方法旨在提供一套可藉以获取或判辨经验知识的程序或法度;而谬误剖析则为以上三项的引申及补充,其作用在于将通常碰到的错误思维方式加以界定和归类,俾使遇到时容易指认出来。 在这四项之中,「语理分析」是最基本的,它的运用能使我们弄清楚所思考的问题究竟问些什么。 如果讨论时连问题也不清楚,那么整个讨论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下去。 「谬误剖析」则往往是最实用的,使我们在讨论、思考时能够避免思维错谬。 譬如有些人在讨论的时候作人身攻击,诉诸不相干权威,或说一些与论题无关的话来回避问题,这都是违反了思考和讨论的正确原则的。

三、独立思考与个人理想

关于个人理想或人生目标,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想呢? 李博士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接受各样的资料,较少反省的机会。 但大学教育的方式不同,课堂上讨论以及课余跟同学交流的机会较多,很适宜思考人生路向之类的问题。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类问题的性质与科学问题不一样。 科学问题有客观或近乎客观的答案,而理想、人生意义等问题则不能经由证据来证明答案。 (当然,这不表示那是任意或亳无基础的;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会受到个人的经验、背景及学识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这类问题又是别人不能代替你去回答的。 在科学上,我们可以分工合作,例如建筑学所引用的物理学原理,早经物理学家实验证明,无须建筑师自己再去验证。 但关于人生意义等问题的答案,我们却必须由自己去思索。 大学教育的一个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去建立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最后,李博士强调,要确立目标、原则,最要紧的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不等于标奇立异,故意反传统,刻意与别人不同,而是要培养自己掌握一套正确的思考方法。 )举例来说,社会上有很多「社会游戏」遵循着既定的规则,比如香港人普遍以金钱数量来衡量成功的程度,但这些规则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透过自己的思考反省加以检查,然后才决定接受抑或拒绝,甚至可另立理想和标准。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会运用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进行独立思考。


李天命博士论思考的关键

香港中文大学开放日哲学系筹委会
原载于1990年中大开放日《哲学系展览资料册》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思考方法在中学课程里可说是受到忽视,一般比较正规的思考方法训练要在大专教育之中才可获得。 本《中文大学开放日哲学系筹委会》特请得李天命博士就有关问题作一简短的访谈。

李博士指出:思考约略包括两个大类,一类为批判思考,即判别真假、判别是非对错的思考;另一类为创意思考,即提出新意念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确当思考。 如果混淆了真理与谬误,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对错,比如以为毒药可吃,有益身体,那就会危害生存。 若连生命都失去,便谈不上创造或发明了。 就此而言,批判思考是基础,创意思考是次一步(进一步)的事。 一般思考方法的课程,所讲的主要是基本思考方法,即批判思考的方法,那是有其合理根据的,就是要先学行,再学跑。

我们问李博士,思考方法的课程是否应提早在中学阶段就设立,李博士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可在中学高年级的课程之中加入一些基本思考方法的教材,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较容易适应,同时又能让那些没机会进大学的中学生有机会得到思考方法的训练,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又问李博士,在香港面临九七问题的情况下,思考方法是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博士说,思考方法的重要性并不限于目前的特殊环境,而是有其普遍意义的。 现代人倾向于民主,那是历史潮流,而民主的一个要素就是议会政治。 辩论、议事论事,这属于议会的特性和本质。 如果人们缺乏判别是非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方法装备,那么就算有代议制度也只会徒具多表,流于形式而没有多少实质的作用。 既然思考方法这么重要,我们就请李博士讲一下基本思考方法的关键要点。 李博士指出:最重要的莫如晓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 和「有什么根据?」 这两个(两类)问题。 要判别一种思想或一个言论的是非对错,首先必须知道那思想或言论是什么意思,然后要弄清楚那思想或言论有什么根据。 当然,有关「意思」和「根据」的问题,不可漫无分际地胡乱提出。 如果意思已够清晰了,便无须再问「是什么意思」。 如果理据已够确凿了,便无须再问「有什么根据」。 但另一方面,只要不是吹毛求疵,那么,善于提出「是什么意思?」 和「有什么根据?」 这两个问题,养成了问这两个问题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培养起一种「批判思考的警觉性」 —这可以说是学习基本思考方法最重要的关键。

[H04] 教授思考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教育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思考能力,例如创意和批判思考。 但怎样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思考方法呢?

思考是人类的心理活动之一。 而认知科学,正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虽然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并非教学方法,但它对于人类如何思考、学习,以及对批判思考某些特别部分之现象等等的研究都对如何改善批判思考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贡献。 从有关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六项主旨。

一、批判思考是困难的

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 虽然批判思考看似是一种很基本的技能,但实际上多数人都没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 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懂推理,问题是他们未曾清楚地理解过有关论据之基本概念,不知道怎么样的论据才能合理地支持他们的论点。

虽然人类不断进化,可是我们的思考能力先天地只会发展到足够保存生命的程度,所以人类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批判思考。 相反,我们比较善于掌握简单和熟悉的事物,而且时常只用直觉去判断事情之真假。

批判思考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门高阶技能(higher-order skill)。 意即批判思考是建基于其它比较简单、易学的技能上之一种复杂活动。 假若对那些次一级的技能未有一定的掌握,那么批判思考就不可能发生。

尽管已经完全掌握了其它次一级的技能,也必须懂得把它们正确地、前后一致的组织起来才能发挥批判思考的作用,因为批判思考并不是纯粹不同知识或技能之拼凑。

以上三点说明了为什么批判思考是困难的。 因此,我们不要误以为可以找到一种快捷、速成的方法去教授批判思考,不论使用如何先进的科技或者新颖的教学方式。 它是需要我们终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亦因为这个缘故,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永远没有所谓太过早或者太过迟开始。

二、不断练习

凡要掌握或者提升一种技能,都要经过许多的练习才能成功,而批判思考这一种能力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纯粹对学生传授批判思考的理论,或者让学生多阅读那些表现出良好批判思考能力的文章都不是最有效的教授方法。 要改善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必须要令学生自己进行批判思考。

此外,批判思考的练习要能针对批判思考本身。 若只着重对批判思考以外的科目进行批判思考,是不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所教授的内容和所提供的练习必须专为改善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逐步实践

由于批判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技能,学生可能对于如何把它应用到其它不同的技能上会感到困难。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学会批判思考便懂得自然灵活地应用到各种情况上,但是可以透过不同程度的练习去逐步提升这个能力。 方法是先让学生对某些特定的情况练习基本的批判思考,然后逐渐转换不同的范畴,使他们了解自己正在和如何把批判思考运用于不同的情况上。

四、学习理论

去到某一个程度,批判思考能力的进步需要通过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其中包括一些专用字词。

对理论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有较深入的体察,让我们更快、更容易辨别出正确的或错误的思考。 这种洞察力的改善是自我审察和改正的基础。 正如之前所讲,提升批判思考能力需要非常多的练习,而当你越能体察什么正在发生,越能有效地明白你正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对理论的掌握亦有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回应。 因为所教授的内容一定是透过文字来传达,如果对批判思考的专有字词认识愈多,则师生之间在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便愈有效。 相反,对理论部分没有足够认识的学生会很难明白教师的指引或者作出适当的回应。 到某一个程度之后,教师将无法继续指导这一类学生。

上面曾经指出纯粹或者过份侧重批判思考理论的传授是错误的,但须知在理论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令学习和实践变得更有效益,因为理论与实践的适当配合是提升和改善任何技能的要诀。

五、图标论証结构

分析论証是批判思考之核心部份。 不论是书写抑或口述,论証都是透过一串串的文字表达出来。 但除了依照原本文字上的次序去表达论証外,其实还可以图标论証。 尤其当该论証之前提部份为复杂的层级结构时,图示则能够把其中之逻辑结构完全清楚地显露出来。

例如论证据图可以表达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img

对于那些结构简单的论証,图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但对于结构复杂的论証,图标就变得非常有用。 使用论証结构图去教授批判思考能够比较快速地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论証结构图比起一般的文字表达方式有以下之优点:

  • 较容易明白其中之逻辑推理,因为学生只需将专注力集中在批判思考上面,不会受如何根据原文的表达形式去理解个中推理所阻碍。
  • 当学生明白到个中之推理,便能较容易去探讨更重要的问题(例如前提的意思是否清晰和有说服力,抑或再需要别的理据去支持)。
  • 当论証根据严格的约定形式被图标出来后,教师可以马上从中得知学生所思考的是什么,而学生亦都更容易理解老师的回应是针对那一部份和应该如何把错误改正过来。

简言之,论证结构图是一个能够更清晰和有效地展示论证的方法,它令批判思考的主要运作变得更加直接,从而更快地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

既然论証结构图这么好,为何却很少被使用呢? 主要的原因是纯粹文字上的表达做起来通常比用图标较容易和省时。 不过,随着个人电脑的普遍使用,以及专门为图标论証结构而设计的套装电脑软件之出现,这个情况开始有所改变。

六、信念保护

近年认知科学的一个发现,便是大部份人的思考在某些情况很容易会出现歪曲以及误差,这些倾向一般叫做「认知上的偏差」 (cognitive biases and blindspots) 。 不论它们的成因是什么(在某程度上源于偶然的进化过程、脑袋所处于之共通的生长和适应模式、或者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们都是人类认知上既普遍又不容易根除的特征,时常在我们不知不觉间阻碍我们的正确认知。 认识这些倾向,我们可以尽量消除或减低它们的影响。

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认知偏差称为「信念保护」 (belief preservation) 。 这是指我们因对某些信念有所喜好和偏执以致客观性受到影响。

当很多人强烈地相信一个概念(或者强烈地希望它为真)的时候,他们往往有以下的行为或想法:

  • 只搜集那些能够支持他们所相信的概念之论据,不搜集、避开、或不理会能够否定该概念的论据。
  • 判断论据之优劣标准是它们肯定抑或否定他们所相信的概念。 此举令信念能够左右他们对论据的评估,而不是通过对论据的评估去决定他们应该相信什么。
  • 面对压倒性的相反论据,只要还可以找到一些正面的理据作支持(即使数量很少而且薄弱),他们仍然会坚持所相信的。

信念保护直接破坏理性思考的过程,因此一个理想的批判思考者必须认知到这个毛病,主动去察觉它对思考的恶性影响,并且采取弥补的策略。 对治的方法有:

  • 更着力去搜寻和留意那些与我们信念有所矛盾之论据。
  • 在评估论据优劣的时候,要特别着重那些能够推翻自己的论点之论据。
  • 当论据逐渐証明我们的信念为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勇于重新改变自己的看法之意愿。

这些方法与我们日常的思考习惯不一样,所以不容易做到。 但事实上它们能够减低我们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结语

认知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思考方法的教授。 不过有关正确思维和认知偏差的研究刚刚起步,我们期望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人类继续改善自己的思考。

[H05] 意义分析


什么是语理分析?

语理分析是思考方法的最基本环节,它是通过厘清关键用语或概念的意思来着手处理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或进路。 什么是厘清一个说法呢? 我们可以通过语理分析的基本问式「X是什么意思?」 来加以说明。 比方说「人是否有灵魂?」 此一问题,倘若采取语理分析的进路来处理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灵魂』是什么意思? 例如它所指涉的事物具有一些什么性质?」 倘若我们能够对上述概念给出一个清楚的解释或定义,又或者清楚说明有关事物具有一些什么性质,那么我们 就算是厘清了有关的概念。

一般人碰到上述问题,往往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它的答案上面。 但如果通过语理分析的进路去思考它,我们就会首先把问题厘清,分析清楚「灵魂」这个关键用语在那个问题里是什么意思。 若果不先把「灵魂」这个语辞分析清楚,要找出问题的答案是无从谈起的。 如果连「灵魂」所指的是甚麽东西也不知道,那么,无论我们说「人是有灵魂」或「人没有灵魂」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把所有语辞和概念的意义都釐定清楚。 若父亲惩罚女儿时叫她站在墙角,这个指令的意义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小女孩并不需要再去追问:「脚和背脊要有多直才算是站立? 墙角的范围到底有多少平方呎?」 同样道理,不论情况处处要求别人解释所用句子词语的意义,其实是误解了语理分析的作用,只会自讨没趣。 不过,在以下几种情况,语理分析确是特别重要:

  • 当我们处理抽象的问题时,厘清关键词眼或概念往往十分重要。 要解答「道德是否相对?」 、「动物有没有语言?」 等问题,我们便先要厘清「相对」、「语言」这些字眼的确切意思。 又例如,要判断儒家和人权是否有冲突,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儒家思想和人权理论的内容。 据陈独秀,三纲五常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一些重男轻女的规条,与人权理论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不符。 但另一方面,亦有学者认为,三纲五常并非儒家的中心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理念是以仁待人,这与人权理论并无矛盾。 到底儒家与人权是否有冲突,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儒家理论的主要内容。 弄清楚这个关键问题,能帮助我们避免无谓的语言争拗,收窄争议的范围。
  •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业活动或是个人行为,均无可避免地牵涉到不同范畴的法例和条款。 语理分析在执行和订立法则和合约时都十分重要。 权利和义务的清楚界定,能减低条文的灰色地带,有助维持法治。 而能清楚理解这些条款的内容,对于保障人们的权利及正当利益亦有很大帮助。
  • 科技的改进,有赖科学的发展。 当科学家提出新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必须要清楚界定才能够成为科学理论和解释的一部分,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预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必着力界定清楚「空间」、「磁力」等概念。 但当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要解释宇宙的演变和特性,我们便须厘清这些概念。

字面意义

要有良好的语理分析能力,首先必须能够清楚掌握语言的文法和意义。 这是因为语言除了是表达思考的工具以外,亦是我们的思考媒介之一。 要掌握语言的意义,首先是能够把语句的字面意义 (literal meaning) 或日常意义 (ordinary meaning)以及其蕴含意义(implicature)分辨清楚。 一个句子的字面意义,是由组成这句句子的词汇的惯常意思以及句子的文法结构所决定。 例如,留意下面的对话:

甲:”小璇喜欢吃什么?」
乙:”小璇喜欢龙虾。」

遇到以上的对话,我们会认为乙的意思是小璇喜欢吃龙虾。 于这个情况,这是个合理的判断。 但其实这个判断只是答复句的蕴含意义而非其字面意义。 换转别的情况,这句句子的蕴含意义可能不复存在。 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以下的答复:「小璇喜欢龙虾,把它们当作观赏的宠物,但她是否爱吃龙虾我就不知道了。」

能够清楚明白句子的字面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之下,一个句子在什么情况之下是正确,在什么情况之下是错误,是由其字面意义决定的。 若有人说,「我会于星期三前收拾好房间」,但到星期三时房间却依然凌乱,那么这个人便没有遵守他的承诺,因为他之前所说的句子是错误的。 但若然他之前所说的是「我会尝试于星期三前收拾好房间」,那麽只要他尝试收拾过,就算之后房间依然凌乱,你也不能怪他违反承诺。 同样道理,当我们要去理解法律条文又或合约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亦是以条文的字面意义为依归。

本节参考李天命的《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及《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论语理分析的部分。


练习

  • 有学者认为思考方法最重要的部分并非语理分析,而是把握问题和理念的主题。 试讨论把握主题和语理分析的关系。
  • 以下两句句子的意义有何不同?
  • 「住客可于起租十二个月后终止租约,惟事前须给予业主两个月书面通知。」
    「住客于起租十二个月后,可以向业主发出书面通知,于两个月后终止租约。」
  • 有报纸报导,一位老师认为某个选举没有好的候选人可以选择,好像要拣「屎味咖哩同咖哩味屎」一样。 你认为,”屎味咖哩”和”咖哩味屎”意义上有何分别?

[H06] 定义理论


定义理论

厘清用语或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最浅易的要算「例释法」,亦即通过实例来厘清有关用语或概念。 例如「『北欧』即包括丹麦、芬兰…… 等国家的一个地区便是用了例释法来让人了解北欧一词的意思。 不过,例释法的缺点是,它没有清楚指出所列举的例子有何共通的特征。 通过定义,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辩论公共事务到讨论专门学术问题的场合里,定义都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定义虽是一种重要的厘清方式,但是,倘若有人因此而认为每一个语辞都必须通过定义方能厘清其意思,那却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第一、定义不是厘清的最基本方式,我们最初学习语言的时候,并非通过定义而是通过展示、例释等等途径在具体经验情境里学懂最初的语言,比如有谁是通过定义来学懂「爸爸」、「妈妈」等字眼的呢? 第二、并不是所有语辞或概念都能恰当地界定义,一些含混的字眼如「冷」、「热」等都是难以恰当地加以界定的。 第三、要有效地界定每一个语辞是不可能的,因为,要界定一个语辞我们须要用其他语辞来进行界定,但,这些用来界定第一个语辞的「其他」语辞亦须有定义,这样一来,便会出现无穷倒退或循环界定的情况。

了解过定义的功能及其限制之后,让我们考察一下常见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定义。

报告性定义

一个定义倘若是用来报告字词的惯常用法或某个已有的特定用法,就是属于报告性定义( reportive definition ),例如 :

「王老五」即意指未婚汉。

在上述定义里,「王老五」这个部分可称为「被界定端」,而「未婚汉」这个部分则可称为「界定端」。 一个正确的报告性定义,不能过宽和过狭,以及它的被界定端和界定端意思必须相同。 一个定义是「过宽」的当且仅当它的界定端涵盖了过多的事物,即涵盖了被界定端所没有涵盖的事物。 例如界定「正方形」为四条边的图形便是过宽,因梯形也是四条边但不是正方形。 至于「过狭」则是指界定端所涵盖的事物过少,即没有涵盖被界定端所涵盖的全部事物。 譬如界定家属为父母兄弟姊妹,便是过狭的定义,因为妻子亦应当是家属成员之一。

规约性定义

一个定义若是对字词赋予新的用法而非报告其已有(即使是部分)的用法,那就是属于规约性的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 例如,把「王老五」界定为姓「王」并且排行第五的人便是一个规约性定义。 由于规约性定义赋予被界定端一个新的意义,因此不会有过宽或过狭的问题出现。 不过,规约性定义不能循环,界定端的意思亦必须明确。 规约性定义在科学领域中十分常见。

釐定性定义

在日常语言里,有的用语或概念是含混的或含有歧义的。 (「含混」的字眼就是指没有明确应用界线的字眼如「老」「少」「贫」「富」等;「歧义」的语辞即意指同时含有超过一个或以上不同解释的语辞,例如「真」这个语辞就是一个含有歧义的语辞,下面这两个词组「真的语句」和「真皮手袋」都用上了「真」这个语辞, 但它在这两个词组里的意思并不一样。 ) 由这些因素所引致的思想上的混淆的例子亦数在不少。 为了避免这种思想上的混淆,有时我们会希望把有关用语或概念界定得精确一点:将有关字眼的核心用法保留,将其不清楚的部份删除;又或者只采取它的某个意思。 这样的一种定义可以叫做「釐定性定义」(precising definition)。 比方说,下述就是一个釐定性定义:

「年龄介乎七十岁或以上即谓之老。」

釐定性定义对于解决言辞之争非常有用。 设想甲和乙有以下的争论:

甲:男女天生大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所以男女并不平等。
乙:无论是男人或是女人,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因此他们是平等的。

甲和乙的意见是否真的有冲突呢? 我们可以应用釐定性定义,把平等一词在上述争论中的两个意思分开。 在上述争论中,甲所谓平等,意思是拥有相同性格或身体特征。 从这个意思来看,男女确实是不平等的。 但乙所谓平等却是另一个意思,是指拥有相同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 这样一来,甲和乙的意见并无矛盾。 因为,男女虽然有别,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

定义方法

类差定义是下定义时常用的方法。 根据此一方法,要界定某个语辞,我们首先决定有关语辞所表示的事物所属的类别,然后找出有关事物和其它同类的事物的分别。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便是应用了类差定义。 根据此一定义,人所属的类别是动物类,他和其他动物的分别在于他是有理性的。

又例如要界定民主,我们先留意到民主是一种统治模式。 当然,民主并非唯一的统治模式,独裁统治便是另一个例子。 应用类差定义的第二步骤,便要找出民主体制与其它统治模式的分别。 也许我们可以说,民主的特点是政府能够充份代表人民意愿。 结合上述两部份,民主可以被界定为政府能够充份代表人民意愿的一种统治模式。


练习

以下的定义有没有毛病?

  • 游戏是任何令人快乐的竞争性活动。
  • 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
  • 勇敢便是身处险境而不害怕。
  • 「上瘾也者,一种习惯了的行为,明知不应该做,也身不由己地去做。」 (2015年12月7日《信报》占飞 忽然文化)

[H07] 必要及足够条件


必要条件

当我们说甲是乙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时,意思是说:没有甲,乙便不存在;要获得乙,必须先获得甲。 例如:

  • 有四条边是一个正方形的必要条件。
  • 廉洁是成为好的公务员的必要条件。
  • 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当我们说甲是乙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时,意思是说:若甲存在,则乙亦必定存在。 换句话说,不会出现有甲而没有乙的情况。 例如:

  • 拥有十个椰子是拥有多过三个椰子的充分条件。
  • 绝对零度是物质份子活动停顿的充分条件。

要点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两种状况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般分类:

  •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亦是充分条件。
  •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 甲并非乙的必要条件,但却是充分条件。
  • 甲既非乙的必要条件,亦非乙的充分条件。

解释「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有时会用到「可能性」这个概念。 但是,可能性这个概念是有歧义的。 从以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可能性”有不同的意思:

  • 不可能有正方形是没有四条边的。
  • 纯金不可能溶解于水中。
  • 我们不可能在五分钟内从香港赶到纽约。
  • 要年满18岁方可能成为香港合资格的选民。

第一个例子所涉及的是逻辑可能性。 「有正方形是没有四条边的」所说的是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态,因为,其根据「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是具有有四条边的图形。 故此,有正方形是没有四条边的是自相矛盾的说法,自相矛盾的事态是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态。 但第二个例子中的「不可能」却并非关于逻辑可能性。 「纯金可溶解于水中」,本身并没有任何矛盾,但却违反科学引证的自然定律。 违反普遍的自然定律的事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上不可能」的事态。 至于第三个例子所涉及的可能性则是技术可能性,主要是相对人类的技术知识水平而言。 五分钟内从香港赶到纽约,既没有违反逻辑规律,亦没有违反自然定律,问题是不能够以现时的科技达到而已。 而最后一个例子所涉及的可能性则是法律上的可能性。


练习

以”必要条件”和”足够条件”表述以下的句子:

  • 女仕进入晚会不需付入场费。
  • 未年满18岁不可驾车。
  • 前提全真而结论也真的论证,不一定对确。
  • 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影响,则速度不变。

[H08] 语害批判


要思考及表达清晰,就要留意一些阻碍确当思考的语言或概念上的弊病,亦即「语害」。 语害大致可分三大类:

  1. 语意不清—意义含糊、概念混淆等情况
  2. 概念扭曲 — 不恰当地扭曲概念或词语的正常用法
  3. 言辞空废 —把没有讯息内容的说话当作有内容

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语害,是针对阻碍清晰确当思考的毛病而言。 在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和艺术活动中,并不需要处处表达清楚。 例如诗词为表达情感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当中含糊的字眼又或特别的词汇用法,算不上为语害。

语意不清

某香港大学的调查发现,「有过六成的学生经常查看电邮。」 不过,「经常」是个含混 (vague) 的字眼,意思并不清楚,故此这个调查的结果不大有用。

「概念混淆」是指把一个语辞的两个或以上的合乎辞义的解释加以混淆而导致蒙混、或误导。 试考察下面这个说法:

「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智商、高度、体重和样貌美丑的程度都不完全相同。」

上述说法明显地是有毛病的,但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上述的说法对平等给予这样的一个解释:有同等程度的智商、同等的高度、同样的体重。 但这个解释和有同等的权利、同等机会、同样的待遇的意思不一样,而上述说法就是将这两个意思混淆了。 故此,它是一种概念混淆的说法。

不过,我们亦要明白,要语言绝对清晰是没有可能的,亦并不恰当。 意思是否清楚,视乎情况和要求而定 —清晰与不清晰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概念扭曲

概念扭曲是不恰当地扭曲概念或词语的正常用法,违反了它们的正确意义。 例如:

政府官员:甲公司是一家大公司, 控告有关公司的主席会令其倒闭,有不少人因此而失业,所以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我们不控诉有关公司的主席。」

此一说法就含有概念扭曲的毛病。 因为把一家大公司的雇员的利益说成是公众利益,那是扭曲了公众利益这个语辞的意思。

范畴错置是概念扭曲的一种。 例:

「其实许多所谓创新,只是将旧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加长、缩短、改动、配对等。」 — 经济日报

知识并非如绳索等有长度之实物可以加长缩短。 「加长」知识犯了范畴错置的毛病,应作「增加」。 但「缩短」知识,则不知应如何修改了。 知识当然可以因失忆而减少,但何以这是创新思考就不得而知了。

概念扭曲常常用来死鸡撑饭盖。 这里有一个真实例子。 「才子」作家陶杰在电台《光明顶》节目中误引一篇假新闻。 节目播出后,很多人批评他不弄清楚事实便胡乱引用,但陶杰辩称他自己早知该新闻是假的。 至于为何他在节目说此事为「真事」,他解释说,「真事」的意思是「真的在网上看到此事」。 此番言论,被很多网民嘲笑。 (见《明报》2009年7月26日报道 )

言辞空废

当我们把一些没有信息内容(即零信息)的重言句充作有息内容的陈述提出,有关的说法就是一些「空废言辞」或「空废命题」。 例如:

甲:”为甚么病人甲突然死亡?」
乙:「因为要发生的事情始终都会发生。」

乙的说话就含有言辞空废的毛病。 要发生的事情当然会发生,但何以病人甲的死亡是要发生的事情? 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空废言辞」和「重言句」。 重言句是一些只须通过分析它的意思就能确定其为真的句子。 重言句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无信息内容;二、具有(逻辑)必然性;三、先验。 但凡空废命题都是一些具有空废性的重言句,其空废性则在于它们被充作有信息内容提出,因而有害于确当的思考。 倘若有关重言句并非被充作有信息内容提出,那就并非「空废」。

参考: 李天命网上思考 — 语理分析


练习

以下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

  1. 特区政府的各个局长并没有共同的理念。
  2. 人的生命内涵是由一系列的选择所构成的。
  3. 房屋署将会检查所有超过十年楼龄的大厦和村屋。
  4. 巴士公司不应加价,因为票价将会上升。

以下每个新闻标题都可以有多过一个意思(歧义),看看你是否可以找到。 试试把它们改写避免误会:

  1. 儿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2. 壮男爆头死揽财物保不失
  3. 挪威农民饿死逾400只猪判囚1年
  4. 犯人收押所有女访客遭警告

以下句子有没有歧义?

  1. 实验参加者必须未怀孕或准备受孕。

试讨论以下的例子或者对话有什么问题:

  1. 记者:特首梁振英今次滥用特权应否道歉?
    爱港之声召集人高达斌:经常发生先为之滥用,一宗两宗叫滥咩?
  2. 「什么是艺术? 艺术就是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信报》2012年10月30日

[H09] 分析问题


在这个人人都重视效率的年代,懂得有效地进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简单来说,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考就是有效的思考。 换言之,有效的思考是针对问题而发,目的是要有效地解决问题。 既然有效的思考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那么,确定清楚所思考的问题的性质或其所属的类别,就有其重要性了。 分辨清楚所思考的问题的性质或种类,明显地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概略言之,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分为三大类:事实问题、概念问题和评价问题。

对于问题的种类,其实可以有多种不同分法。 比如,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物理问题、生化问题、心理问题、经济问题⋯⋯。 但是,就方法学的目的来说,我们是毋须对问题的类别作出过于精细的分类的。 在方法学上,我们把物理问题、生化问题、心理问题、经济问题都归入「事实问题」的类别里去。 事实问题又称为经验问题。 譬如:

  • 加息是否可以压抑通货膨涨?
  • 日本是否曾经侵华?
  • 艾滋病会否通过食物传染?
  • 宇宙是否不断在膨涨?

这些都是事实问题。 要解答此等问题最终必须诉诸经验证据,这就是说,它们最终都须要通过观察或实验等途径来解答。 解答事实问题须要通过事实思考,这是明显不过的,因为我们无法仅凭思考(即凭纯粹思考) 就能知道客观事实。 比如我们无法仅凭思考就能知道生物演化的事实。 此等事实是须要通过事实思考才能获知。

凭借纯粹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并非事实问题,而是概念问题。 何谓「概念问题」? 例如「甚麽是真善美?」 「王老五有没有太太?」 就是一些概念问题,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是借着分析有关的概念(「真」、「善」、「美」、「王老五」等概念)的意思,而无须通过观察(语言以外的事物的性质)、实验等途径。 换言之,我们只须通过「纯思考」(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就能解决此等问题。 这说明了为什么逻辑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主要是分析哲学家)都不需要实验和其他经验研究的工具,因为他们的工作本质上只是纯粹的思考。

依此,以下这些都是概念问题:

  • 「『自由』、『平等』是什么意思?」
  • 「某男士不喜欢女性,祗喜欢男性,那算是性别歧视吗?」
  • 「p→pvq」是否逻辑定理? 」
  • 「何谓『概念问题』?」

现在让我们引介”评价问题”此一概念,评价问题又可称为”价值问题”,比如:

  • 「徐志摩的《偶然》是否一首好诗?」
  • 「杀人是否错误的行为?」
  • 「西施美不美?」

这些关于好坏、善恶、美丑、应不应该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答完全或部分取决于找出一组合理的价值判断,而关键则在于分辨清楚有关价值是「工具价值」抑或是「自足价值」。

所谓「工具价值」就是意指相对于有效达致某个目的而有的价值,例如「有病就应该看医生」所表达的就是一项工具价值。 所谓「自足价值」就是意谓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此一价值并非来自于有效达致某个目的。 例如,倘若我们认为「爱情是最是珍贵的,在价值上没有别的事物可取代它」,那爱情对于我们就具有自足价值。

在方法学上来说,概念问题较诸事实问题和评价问题更具基要性。 比如「宇宙是否存在着黑洞?」 此一事实问题,倘若要解答它,就得先回答「什么是黑洞?」 此一概念问题。 在这个意义下,前一个问题可以说是默认了后一个问题。 同样,要解答「性骚扰的行为是否不道德?」 这个评价问题,就得先回答「何谓『性骚扰』?」 此一概念问题。 由此观之,就方法学而言,概念问题较诸其余两类问题更具基要性。

[H10] 什么是逻辑


原载: 陈强立 1996年《信报》[繁星哲语]专栏

§1. 什么是逻辑

逻辑不仅是一们知识,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工具。 即使没有研习过逻辑的人亦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比如,像「某某说法不合逻辑」、「某某理论不合乎逻辑」、「某某行为不合逻辑」⋯等等,就是我们经常都会碰到的一些说法。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逻辑虽是一个十分流行的用语。 但是对于「什么是逻辑?」 「逻辑有什么特质?」 等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不甚了了,或是一知半解。

有一种曾经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逻辑就是研究思想定律的科学。 这种观点很可能是由于逻辑家喜欢把一些逻辑原则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等称为「思想定律」而产生的。 但是,这种对逻辑的看法却有以下的弊端:

第一、它并没有把逻辑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等区分开来。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目的亦可以说是在于研究人类的「思想定律」。 那么,它们所研究的和逻辑所要研究的究竟有什么分别呢? 第二、它带有误导性。 它给人的印象是,逻辑是研究人类实际的思考模式,以及人类的思想历程所必须遵从的规律。 但是,人类在思考的时候循什么模式进行? 人类的思想受到什么定律所支配? 这都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问题。 而逻辑的研究对象显然和经验事实并无直接的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逻辑是研究区别正确的推理或不正确的推理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为流行。

手头上有一部颇有名的哲学辞典,其中论及「逻辑」的一条就有这样的说法:「从广义上来说,逻辑是研究推理或确当论证的结构和原则。 ⋯⋯从狭义上来说,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或证明的原则和方法。」

这种看法把逻辑的研究对象放在正确/不正确的推理、确当的论证、证明等事物上面。 这种观点比起前面提及的逻辑是研究思想定律的科学的观点来得恰当。 至少它没有把逻辑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等混为一谈的毛病。

不过,上述的这种看法仍有缺点。 逻辑固然是要研究如何区别正确的推理和错误的推理。 但,逻辑所研究的并不仅止如此。 比如,逻辑亦须要研究怎样判别矛盾句和恒真句。 但,判别一个语句是否矛盾句或恒真句,和判别一个推理是否正确,是两码子事。 两者并不等同。


§2. 逻辑与逻辑真理

若果你心里这样想:「孔子不是物理学家。 因为,若果孔子是物理学家则他是科学家,但,孔子不是科学家。」 那你的想法是一项推理。 但,若果你只是在想:「孔子是或者不是圣人。」 又或者在想:「孔子是科学家,并且他不是科学家。」 那你的想法就不是一项推理,而仅是一个论断。

逻辑的任务不仅是告诉我们怎样判别正确的推理和错误的推理。 它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判别像「孔子是或者不是圣人」和「孔子是科学家,并且他不是科学家」等论断的真假。

逻辑告诉我们「孔子是或者不是圣人」是真的,它是一个逻辑真理。 称它为「逻辑真理」是由于它是「P或者非P」此一对确语式的代换个例。 凡逻辑上对确的语式的代换个例,都可以称之为「逻辑真理」。

相反地,「孔子是科学家,并且他不是科学家」此一论断则是假的,它是一个矛盾句,所有矛盾句都是恒假的。 称它为「矛盾句」是由于它是「P并且非P」此一矛盾式的代换个例。 凡逻辑上的矛盾式的代换个例都是假的,我们称它们为「矛盾句」。

由此观之。 昨文所提及的「逻辑是研究区别正确的推理和不正确的推理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这个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另一个较为「非传统」的观点。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奎因(W.V.Quine)给予「逻辑」这样的定义:「逻辑是对逻辑真理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奎因这个定义把逻辑的研究对象放在逻辑真理上面。 笔者比较倾向于奎因的这个观点,因为,它能照顾到前面所提及的逻辑的两个主要的任务。

首先,奎因的定义明显包括了「判别一个语句是否逻辑真理」此一任务。 由于所有矛盾句的否定都是逻辑真理,故此,对逻辑真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亦为我们提供了判别一个语句是否矛盾句的理论根据。 其次,奎因的定义亦能照顾到「判别正确的推理和错误的推理」的这个任务。 因为逻辑真理为我们提供了判别一个推理是否正确的准则。

试考察下述的逻辑真句: 「如果孔子不是科学家,又如果孔子是物理学家则他是科学家,那么孔子不是物理学家。」 这个逻辑真理为我们提供了判别文首的「孔子不是物理学家。 因为⋯ ⋯」此一推理是否正确的一个理论上的根据。


§3. 逻辑真理与对确的论证

分辨正确及不正确的推理(或推论)与分辨逻辑真理和非逻辑真理,都是研究逻辑的目的。 这两个目的虽然不同,但却并无冲突,两者甚是相辅相成,互位补充。 请考察下述A的推论-

(1) 凡运动员皆热爱运动。
(2) 孔子是运动员。
所以,孔子热爱运动。

A是逻辑上正确或有效的推论(用逻辑的述语来说,A是一个「对确的论证」)。 这个推论或论证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前提保证了它的结论。 这就是说,它的前提若为真则保证了结论亦为真。 由此可以引申出下述的逻辑真句-

(3) 如果凡运动员皆热爱运动,并且孔子是运动员,那孔子热爱运动。

反过来说,我们亦可以通过(3) 这个逻辑真理去确定A的对确性。 (3) 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必然地真的(这是但凡逻辑真理都必定拥有的一个特质) 。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

(4) 若果「凡运动员皆热爱运动」并且「孔子是运动员」皆为真,则「孔子热爱运动」亦必然为真。

上述这个结论不啼是说,A是一个对确的论证。 由此观之,若果我们有独立的方法可以决定(3) 是一项逻辑真理,那我们就可以通过 (3) 来确定A的对确性。

上面的分析不仅适用于A,并且适用于所有其他(形式上)对确的论证。 我们试考察另一个论证B:

(5) 凡运动员皆热爱运动。
(6) 庄子并不热爱运动。
所以,庄子并非运动员。

我们可以为B构作出一个条件句,这个条件句表述如下-

(7) 如果凡运动员皆热爱运动,并且庄子并不热爱运动,那么,庄子并非运动员。

(7)和B具有这样的关系- 若果B是对确的,那(7)就是必然地真的;并且,若果(7)是必然地真的,那B就是对确的。 换言之,B是对确的当而且只当(7)是必然地真的。 由此可以引申出,若果我们能确立B是对确的论证,那我们就可以确立(7)是必然为真的。 反之,若果我们能确立(7)是一项必然真理,那我们就能确立B的对确性。

再者,由于一项逻辑上必然的真理就是逻辑真理。 故此,(7)和B亦有这样的关系-若果B是(逻辑地) 对确的论证,那(7) 就是逻辑真理;并且,若(7) 是逻辑真理,那B就是对确的。 换言之,B是(逻辑地) 对确的当且只当(7) 是逻辑真理。


§4. 逻辑真理的特质

逻辑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工具,对这种思考工具进行反思乃是哲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哲学家把这种哲学称之为「逻辑哲学」。 简单来说,逻辑哲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分析清楚逻辑作为一种思考工具的基本性质,以及它在方法学中的地位。 换言之,逻辑哲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分析清楚逻辑原则或逻辑真理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方法学中所占的位置。

逻辑真理(或逻辑原则)究竟有些甚么基本的性质呢? 简单而言,逻辑真理有三个基本性质:一、无信息内容;二、具有必然性;三、先验。

先谈第一点:逻辑真理并无信息内容。 试考察下面这个句子—

p : 雪是或者不是白色的。

上述是一个逻辑真句,这个句子具有这样的一个特性:它对经验事物的状况无所描述(或并无任何特定的描述)。 由这个句子我们无法得知究竟雪是不是白色的。

试拿P和下述的句子比较-

q : 雪是白色的。

上述这个句子是真的,不过它并非逻辑真理,它的真确性是须要通过经验观察才能确定的。 让我们把q这一类「须要通过经验观察才能确定其为真」的句子叫做「经验真理(或经验真句) 」。 经验真理和逻辑真理的一个主要的分别就是,前者对经验事物的状况有所描述,即它告诉了我们关于经验事物的某些特定的状况。 例如q这个句子就告诉了我们雪究竟是甚么颜色的。

为了方便讨论起见,让我们把这种「对经验事物的状况有所描述」的语句称为「有信息内容」的语句,而「对经验事物无所描述」的语句则可以称之为「无信息内容」的语句。 依此,我们可以说q是有信息内容的。 不仅q是有信息内容的,它的否定(即「雪不是白色的」) 亦是有信息内容的。 但,p却是没有信息内容的。

q和p的否定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对某些可能的经验事态有所排斥。 比如q就排斥了雪是黑色、雪是红色等可能的经验事态。 而q的否定则排斥了雪是白的此一可能事态。 相反,雪是或者不是白色的这句话则并无排斥任何可能的经验事态。 换言之,它容纳了一切可能的事态。 这就是说,无论雪有些什么颜色,都不能否证上述那句话的真确性。

[H11] 基本逻辑概念


§1. 真与假

正确和错误,或真与假,可以算是逻辑里面最基本的概念。 不过,这些概念如何界定却并不容易。 单是「真」这个概念便引伸出令哲学家十分头痛的吊诡。 例如「这句说话并不是真的」到底是真或假? 若这句说话是真的,那么它所说的应当正确。 但它说自已不是真的,所以这句说话岂能是真的呢? 但若这句说话不是真的,那么它所说的,岂不是说对了? 这个吊诡困扰了哲学家上千年,至今仍未能解决。 幸好,若我们只是要学习基本逻辑,改善批判思考能力,我们并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而言,我们只要明白,与事实相符为真确,与事实不符为错误便足够了。 当然,有些判断到底符合否事实,可能非常之难决定。

有些人讨论的时候,会说「真理并不存在」、「世上没有绝对真理」等说话,[注 1] 但这些说话是否合理呢?

  • 如果真理并不存在,那么真理并不存在这句说话岂非正确? 而如果这句说话是正确的,那么便起码有一个真理了!
  • 至于「世上没有绝对真理」,「绝对」是什么意思呢? 「绝对」=「不变」? 那么 1+1=2 为何不是绝对真理? 而如果没有绝对真理,那有没有其它的真理?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讲法也有自我推翻的问题。 如果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句说话便是绝对正确的,世上也起码有一个绝对真理了。
  • 很多反对真理的人,其实可能是觉得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要随便相信别人。 又或他们觉得很多事情我们都不能肯定。 但有很多事情不能肯定,不代表所有事情都不能肯定,更不代表没有真理。
  • 不过,有绝对真理,也不代表每一个领域都有真理。 例如有没有普世价值,道德和艺术价值是否客观,有没有真理可言,这些都是应该分开独立讨论的问题。

§2. 陈述句

「陈述句」是指可以有真假的完整语句。 例如:

  • 我爱你。
  • 太阳系以外没有其它的生物。
  • 若明日下雨,是次旅行将会取消。

陈述句可用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陈述句如与事实相符便为真,与事实不相符便为假。 不完整的语句,大部份的问题和命令等并非陈述句,没有真假可言。 例如:

  • 你爱我吗?
  • 太阳系的生物
  • 取消明天的旅行!

要清楚表达自已的论点,我们便应引用意义明确的陈述句。

§3. 论証

真与假,是判断或陈述句的性质。 若果你在想:「香港的第一任特区首长并非民主产生的。」 那你的想法就不是一项推理,而仅是一个判断。 推理是从某些假设或前题得出某些结论。 这些前题及结论两者构成一个所谓「论证据」或「论证」。 例如:

若他爱我,他会送花给我。
他爱我。
所以,他会送花给我。

这个论证,由两个前题及一个结论所组成。 要注意的是,(1) 论证的前题及结论必须是陈述句。 (2) 论证本身并非一个陈述句,并不可以说是对或错,真或假。 若然以上的论证的第二个前题是错的,这依然可算是一个正确的论证。 逻辑上,我们说这是一个「对确」的论证。

「对确」的意思,是「逻辑上没有可能在同一情况前题正确而结论错误」。 以上的论证据符合「对确」的定义,因为若然两个前题是正确的话,则结论亦必定正确,所以没有可能会出现前题真而结论假的情况。

§4. 很常见的逻辑谬误

讨论逻辑时,很多人认为如果推论一开始用了错误的假设或前题,则无论推论过程如何合符逻辑,结论都一定错。 换句话说,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但这是一个对逻辑非常基本的误解。 推论如果合符逻辑,便不可以从正确的假设得出错的结论, 但这并不担保错的假设不可以意外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注 2] 大家看看这个例子便可以明白:

贝多芬是一头牛。
所有牛都是音乐家。
所以贝多芬是音乐家。


练习

\1. 以下这些句子是否正确?

  • 一个不对确的的论证据若前提都是真的,则其结论必是假的。
  • 一个对确的的论证据若前提都是假的,其结论也必是假的。
  • 一个对确的的论证据若结论是假的,其所有前提也必是假的。

\2. 以下这些论証是否对确?

  • 英俊的并不聪明,所以聪明的并不英俊。
  • 染上HIY病毒,血液中的ABC指数会上升。 现在你血液中的ABC指数会上升,可见是染上了病毒。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利其器,自然不能善其事。

[H24] 人生谬误


李天命讲述四种人生谬误。 节录自李天命《破惘》一书中的”人生逍遥游”:

谈人生问题可用千言万语,若从四不架构所指出的四类思维谬误引申讲述四种「人生谬误」(即错误的人生观念或态度),那就较有头绪,较易掌握。 刚才讨论不一致的谬误,个中的教训就是要过得自己过得人,不要犯双重标准的毛病。 我不是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上讲的(道德说教并无多大说服力),而是在实利的层面上讲,「过得自己过得人」的态度是对我们自己很有利的。

比如说,人们之所以不开心,很多时候是因为觉得别人获取了他们不值得获取的名利友谊爱情等等东西,于是自己就怨天尤人起来。 但倘能如实反省一下,往往可以发现自己其实不比别人好,甚至比别人差,只是由于严于责人宽于责己的习惯而觉得不公平吧了。 如果采取「过得自己过得人」的态度,就会发现世上看不过眼的「坏人」少了很多,自己的怨愤不平之气也会消减很多,而这样做人就会开心很多的了。

不相干的谬误包括了「人身攻击」、「误用权威」、「牵强类比」、「偷换论题」等等谬误。 现在由偷换论题——即离题谬误——作一引申讨论:如果将快乐的人生或有意义的人生视为做人的主题,那就不要浪费精神去理会与此无关的事情,否则就是离题。 计较与「人生主题」不相干的鸡毛蒜皮之事,可谓「婆妈」;反之则为干净利落。

例如闲言闲语,干净利落的人是不会去理它的,除非那些闲言会损及自己的实利,譬如会因而被革职,那才有需要澄清。 闲言闲语每每源于妒忌。 妒忌别人已够愚蠢(对于快乐的人生毫无益处),计较别人因妒忌而造出的闲言闲语(假定无损于自己的实利),那就更为愚蠢了,这种闲言闲语不但无须理睬,我们甚至不妨「恶意地」享受一番呢。 所谓「没有人会去踢一条死狗」,狗凶猛才会招人打击,那是树大招风吧了。

不充分的谬误包括了「以偏概全」、「假值传递」、「居后为果」等等。 这里只考虑以偏概全或(更一般的)「片面谬误」。 引申到人生问题上,「片面乐观主义」和「片面悲观主义」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片面乐观主义以为世界是玫瑰园,这种思想常表现为幼稚、假浪漫,「携手漫步彩虹上」那种假浪漫。 我们固然应该基本上乐观,这是很有利的做人态度,但不可片面乐观,忽略了世界有阴暗的一面,以致容易得意忘形,乐极生悲。 最好是有适度的(而非神经质的)如临深渊的谨慎。

至于片面悲观主义,则以灰色眼镜看世界,以酸刻(Cynical)的观点看人生,认为友谊不过是互相利用,爱情不过是互相取暖,兄弟父子的关系也不过是无可选择的偶然。 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片面,就像把人说成只是一堆原子。 人是一堆原子,但并非「只是」一堆原子。 朋友可以互相得益,但此非朋友关系的全部。 在无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探望一贫如洗孤苦伶仃的垂死友人,这就永远不是「友谊只是互相利用」这种片面狭窄的酸刻观点所能解释的(为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那就更不是「爱情只是互相取暖」所能解释的了)。 酸刻的观点时下很盛行(或因「受伤的心灵」大多了),这是很可怕的,酸刻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所谓默认,在此界定为视为当然的假设。 不当预设的谬误包括了「循环论证」和「混合问题」。 这里只谈混合问题,那就是(我初步这样界定)把发问时不能视为当然的假设视为当然而混入了问题之中。 例如不久前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这样问被访者:「讲师的责任是教书,你为什么出来争取权益呢?」 这问题就是混合问题,默认了教书和争取权益互相排斥,但其实两者并不互相排斥。

对预设有警觉性是很重要的。 一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灌输了许多「人生预设」,习焉不察而不去质疑,对预设有警觉性的人则会凭独立思考去判断这类预设(例如「有名利即成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适合自己,流行的「社会游戏」或「成功预设」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懂得反省这些预设,这对于过一个快乐和有意义的人生有莫大的助益。

[H25] 常见谬误一览


以下是常见谬误的一些例子:

人身攻击的谬误

即一个理论因为是由某人提出而被否定,而非因为存在与之相违背的证据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而遭否定。 例如:

甲:”政府应该为最低工资进行立法以保障工人免被剥削。」
乙:「真是荒谬,你因为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才这样说吧。」

诉诸无知的谬误

「我们对于外星人一无所知,这正好证明他们并不存在。」

「诉诸无知」,即因为暂时没有证据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而把它当以为真。

诉诸同情的谬误

学生:「老师请让我合格,否则我找工作的时候会有困难。」

于一些不恰当的情况,因同情某人而给予该人特别的待遇。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涉及慈善、助人等事项,对别人给予同情是一相关的考虑因素。

诉诸多数的谬误

即一个言论仅仅因为受大多数人接受和欢迎便被确认为真。

「每个人天生都有同等的人权,因为这是近代社会的共识。」

肯定后项的谬误

即因为某个条件句(如果P,则Q)和它的后项(Q)为真而推论其前项(P)亦真。

这种推理的毛病是忽略了除了P之外会有其它条件涵蕴Q之可能性。 例如,我们知道如果外面的交通非常挤塞,那么某同事可能会迟到上班,但是我们不可从该同事迟到上班去推论外面的交通非常挤塞,否则便犯了肯定后项的谬误,因为可能该同事迟到上班是由于他/她的闹钟突然失灵。

当然,若果有证据证明P是唯一或者是最有可能导致Q的条件,那么我们可以从Q为真去推论P亦真而不算犯上谬误。

窃取结论的谬误

即一个原本要被论证的命题早已在前提中被假定为真,例如:「神是存在的,因为圣经里面是这样说;并且圣经是可信的,因为它是神的话语。」

复合问题的谬误

即所提出的问题令到回答者不论如何回答都会无可避免地等于认同一些该问题本身不应该预设的论点。

这种谬误最常见的应用手法是要人回答答案是「是」或者「否」的问题去诱骗回答者同意一些他/她本来不认同的论点。 例如当被问到「你是否仍然像以前一样的自我中心呢?」 ,那么不论你答「是」或者「否」都等于承认你过去为人自我中心。 不过,假若问题里面的预设确实被大家认同,那便不算是犯了复合问题的谬误。

合成的谬误

即一个集体被假定与它的个体具有同一属性。 例如,小丽为人风趣幽默,似乎应该邀请她来参加派对增加气氛。 同样,小明、小强和小华也是风趣幽默。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论邀请全部四人来参加派对必定能够增加气氛。 或许原来他们都是仇人,以致派对最终只会变成不欢而散。

否定前项的谬误

即因为某个条件句(如果P,则Q)为真和它的前项(P)为假而推论其后项(Q)为假。

类似肯定后项的谬误,问题在于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情况。 虽然P是假,但也许有其它的条件能够充分地导致Q为真的。

例如,我们知道如果外面的交通非常挤塞,那么某同事可能会迟到上班,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外面路面畅通便推论该同事不会迟到上班,假使他/她的闹钟突然失灵的话,他/她仍然可能会迟到。

分割的谬误

即个体部份被假定与它所属的集体具有同一属性。 或许一间公司整体上是很有效率,但不代表这间公司的每一个部门也同样很有效率。

歧义的谬误

即某个字词在论证里面先后取了不同的意义,但没有指明,以致论证看似合理,其实不然。

有份三文治好过没有东西。
没有东西好过明白人生的意义。
所以有份三文治好过明白人生的意义。

在以上的例子,「没有东西」在前题有不同的意思。 在第一个前题,「没有东西」是指「一无所有」的状况,但在第二个命题则不是,变了「不存在任何对象」的意思。

非黑即白的謬誤

即只是有限度地提出一組情況,然而事實上還有其它值得包括的可能性。例如:「每個人都是我的敵人或者朋友。如果他/她是我的敵人,我就應該恨他/她;如果他/她是我的朋友,我就應該愛他/她。所以對每一個人,我應該去愛他/她或者恨他/她。」很明顯這個結論過於極端,因為大部分人既非我們的敵人,亦不算是我們的朋友。

賭徒的謬誤

即假設一些獨立的統計為不獨立。例如思考能力較差的人都會傾向認為假若五次擲硬幣的結果都是「公仔」,那麼擲第六次的結果多數會是「字」。可是這樣的推理是錯誤的,因為如果那是一個公正的硬幣,那麼每一次擲硬幣的結果都是完全獨立於之前任何一次的結果。

起源的謬誤

即因為X是從Y衍生出來而Y有某種屬性,所以推論X亦一定那種屬性。例如:「由於他的父親是一個罪犯,他必不會是一個好人。」

不對確推論的謬誤

即前提不能推衍出所作之結論。這是用來描述那些劣等論證的一個普遍述語而不是指一個具體的謬誤,因此上文和下文的謬誤例子都屬於不對確論證的謬誤。

以先後為因果的謬誤

即因為Y在X之後出現而推論X是產生Y的原因。

例如,因為到過墳場後感到身體不適便推論墳場乃幽靈陰森之地、令人生病。但這樣的推理並不可靠,或許那只不過是巧合,可是許多迷信的言說都犯上這種謬誤。

轉移視線的謬誤

在遇到批評的情況,不正面回應而把討論的重心轉移,用以避開批評。

年輕人甲:「香港特首董建華施政差又不尊重民意,實在太不稱職了。」
乙:「香港的年輕人只懂得投訴,沒有建設性。」

滑波的謬誤

即認為如果對方接受C

1

這個命題,那麼他/她便要接受另一與C

1

有密切相關的命題C

2

,繼而要接受命題C

3

……最終會推衍出一個荒謬或無法令人接受的結論。這樣的推理犯了謬誤,僅當認為接受最初的命題(C

1

)便要接受其餘的命題(C

2

、C

3

……)是不合理的。

「政府不應該禁毒,否則也應該禁大麻禁煙禁酒。若是如此,只怕高脂肪零食、蛀牙糖果也要禁止。可以想像,最終政府只會容許我們飲果汁及吃健康食品。」

稻草人的谬误

把对方的立场曲解,转变为一个不合理的见解,然后将其推翻,当作是已推翻了对方的立场。

例如,对于香港人的民主诉求,一个常见的批评是说大众错误地以为民主能够解决香港的所有问题,或者是市民不应该盲目地支持民主。 可是,大部份支持民主的人从来没有认为有民主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工业意外),另外他们支持民主也不等于他们盲目地接受民主。 所以这些批评并没有回应诉求,深化讨论。


参考网页


练习

试讨论以下的例子是否构成谬误。

  1. 学生:学校的校规不可以跑步,太不合理了!
    校长: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便会天下大乱!
  2. 和尚:大家不应该吃肉,太残忍了。
    厨师:吃肉是人类传统吗!
  3. 和尚:大家不应该吃肉,太残忍了。
    厨师:我比动物聪明,所以吃动物没有问题。
  4. 市民:民主是最好的政治体制。
    政客:大家不要迷信民主。 民主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5. 信徒: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领袖:一定有! 因为如果没有,便太令人绝望了!
  6. 信徒:上帝存在吗?
    领袖:存在! 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祂不存在。
  7. 中学校长锺佛成上周在校内刊物《清旬》发表文章,强调「爱不合时,抱恨终身」,透过故事形式论及求学时期谈恋爱的坏处。 故事中男主角为钟的旧同学,他原成绩优良,惟高中后因谈恋爱而令成绩一落千丈,无法升读大学。 其后女友意外怀孕,为了负责任,他不惜身兼两职养家。 然而,辛劳廿载后他却因疏于管教,儿子误入歧途,终妻离子散。 钟将不幸遭遇归咎于过早恋爱,故重申校方严禁学生拍拖。 - 苹果日报 2014年3月21日
  8. 同性恋其实系有伤害人嫁喎,你试下全世界都同性恋,人类会唔会灭绝?

[H27] 认知偏差


心理学家所讨论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一些非常普遍、阻碍确当思考的认知模式。 这些认知模式,通常是基于深层的心理现象,并不容易改变和避免。 认知偏差有很多种,包括决策上的偏差,有关统计和或然率的一些常见的误解,以及错误思考模式等等。 大部分有关认知偏差的研究,来自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

  • 随想偏差:我们估计某事物的出现率很多时候视乎是否可以很容易地记起相关的例子。 但这个方法并不一定准确。
  • 主观偏差:我们常因为主观的喜恶而相信某些立场,甚至因此而不合理地忽略与自已立场不乎的证据。
  • 定锚偏差:我们对某现象的看法是基于最起初的印象或估计(定锚),根据往后的经验而上下调整。 然而我们往往调整不够,以致后来的看法与事实存有偏差。 这可算是「先入为主」的问题。
  • 呈现偏差:相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提问,答案却并不一样。

如何处理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影响深远,到底如何避免,这个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入手:

  1. 了解多一点 - 学习相关知识,想辨法避免或者减低受到影响。
  2. 改善思考 - 尽量全面、有系统地思考,例如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式表述问题,以避免框架效应;跟意见不同的人讨论,考虑反面证据,以免片面;尽量找可靠的数据和研究,了解统计学,避免记忆偏差。
  3. 汲取教训 - 记下自己所做的决定和理由,看看结果如何,作出反省,以及评估自己会否在某些方面特别容易犯错。
  4. 反客为主 - 有时候不能避免的便唯有尽量利用,所以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如何利用认知偏差去帮助别人、改善自己。

[H37] 创意三律


简单而言,创意是指运用思考,得出新而有用的理念,用以解决问题,又或达到某些有价值的目的。

以此来看,所有正常人皆有创意。 当我们想办法消灭厨房的蟑螂,又或细想如何令家人和朋友开心,我们便在运用创意思维。 每个人的创意能力可能不一样,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创意只是天才和发明家所独有。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何增强和发挥创意思维便显得更加重要。 不过,很多人以为创意是等待灵感的出现,是神秘和难以解释的。 这也是对创意的一个常见误解。

固然,创意与逻辑思考不同,没有一套严谨的方法准则。 但哲学分析、以及心理学和个案研究告诉我们,创意能力是有方法提升的,其中的道理也并非很深奥。

首先,我们看看三条有关创意思维的基本原则:

1. 创意的关键在于概念的转换

创意的关键在于思考新的可能性,包括新发明、新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不过,这些新的东西从何而来? 其实,思考由概念所组成,新的思想不外乎在于概念的加减或转换而得。 「人踢足球」这个思考由「人」、「踢」、「足球」三个概念构成,把其中两个概念转换,便可得出「大象踢西瓜」的新意念了。 又例如,有一段时期绝大部分的电脑都是灰白色的,但随着电脑成为家庭必需品的潮流,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不同颜色的新颖电脑,深受消费者欢迎,这也是应用到概念的转换。

2. 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可增强创意

新的思考既然是由旧的思考变更而成,广阔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自然更能够提供更多的材料用以创新。 现代社会所面对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这些问题的答案所牵涉的范畴可能十分广泛,或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所以,若我们要增强创意,便必须不断接触新的事物,以及培养求知欲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很多学生的求学态度十分短视,稍为离开课程范围以外的事物,绝不关心,这其实不利于创意的培养。

3. 新的意念并非一定是好的

创新的意念不单是新的,而且也必须有用。 随便把厨房所有的调味料混在一起可能会得出一个全新的配搭,但味道不一定好,也不代表你是一个有创意的厨师。 同样道理,随便凑合而成的一个新理念亦未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因此,提出新的理念只是创意的前半部,同等重要的是能够判别理念的好坏,把它改良。 就艺术创作而言,这要求敏锐的艺术触觉。 如果创意是用来解决问题,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H38] 创意四部曲


世间没有保证能够制造创意的方程式,但这不代表没有提升创意的方法。 以下便是一个有用的思考和工作流程,大家可以试试看。 不要小看这个看来很简单的方法,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持之而行运用这个方法而得到成果的!

1. 搜集相关资料

要解决问题,当然首先必须参考前人的经验, 看看有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应用。 若果没有,便应查看有那些相关资料 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 在这个阶段, 不需要太严格,任何可能有帮助的线索 也可以收集在一起。

2. 研究数据之间的关系

当资料比较充份的时候,便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已收集到的资料上,反复思考资料之间的关系,看看不同的事物会否有关连,能否帮助解决问题。

3. 思考和等待

第二个步骤需要我们不断的思索,但有时候,若苦思长久但看似没有帮助之时,则应该转换一下工作环境,或休息等待。 思考有属意识范围内的,有属潜意识的。 当用尽努力但仍然没有头绪时,暂且放下问题,进行一些舒缓精神或刺激想象的活动,可以帮助创意的出现。 千万别以为这个步骤不重要。 创意的奇特 方处,便是意念往往于不刻意思考的时候出现。

4. 评估和跟进

当新意念出现之后,我们便应仔细评估意念的好坏和可行性,看看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就算是成功地应用之后, 亦应当进行事后评估,分析和总结经验,希望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好。

[H39] 名人谈创意


img

那些以为我的音乐作品是轻易地创作出来的人是错误的。 我可以向你保证,未曾有一个人在音乐创作上所付出的时间和心思像我所付出的那样多。 没有一个着明音乐家的作品我未曾反复不断地研究过。

音乐家莫扎特

创意的秘诀是懂得如何隐藏你那些主意的来源。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值得一提,以作将来参考的是,开始写新书时的沸腾创意,不久便会沉静下来,而工作亦变得平稳。 但疑惑往往偷偷而至,接着放弃的念头便会出现。 在这时候,最令人继续坚持下去的,是不放弃的决心,和对成果的轮廓那份感觉。

作家 Virginia Woolf

要有一个好理念的最好方法就是想出许多理念。

物理学家 Pauling

天才的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有很多主意(虽然其中有些是错误的),总好过永远正确,但什么主意也没有。

作家 Edward de Bono

经过这么多年,我学习到创意原来是一份有日常习惯的全职工作。 因此譬如作家,他们都会为自己订下一些日常规律。 多产的作家都选择在清晨开始写作,因为那时候环境宁静、电话不会响起、内心平静、敏锐、以及心灵不会受别人的说话所染污。 他们又会为自己订下一个目标 — 例如要写够一万五千字,或者正午前不可离开书桌 — 但其实真正的要诀是他们每天都这样去做。 换句话说,他们有纪律,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纪律便成为日常习惯。

其他有创意的人也是一样。 一个画家每日早上走到画架前,或一个医学研究员每天回到自己的实验室。 灵机一触的意念,和这些日常规律同样是创意过程中的重要部份,而规律是所有人都可以仿效的。

创意是一种习惯,而最佳的创意是从良好的工作习惯中产生。

节选自Twyla Tharp的著作《创意的习惯》

哲学是什么?


简单地说,哲学是以分析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例如,「道德是否有客观标准?」 、「什么是科学?」 、「电脑能否思考?」 、「民主是否最好的政治体制?」 等等便是常见的哲学问题。

很可惜,大部份的中小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哲学。 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只觉得哲学虚无飘渺,不设实际。 固然哲学并不像工程等应用学科有比较明显而实在的成果,但这并不表示哲学与实际生活无关。 哲学强调逻辑和分析思考的训练,有助我们的推理和表达能力,而这些技能在任何行业都非常重要。 长远来说,一个人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在乎其所选修的学系。 思考能力,往往比学历更加重要。

此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价值观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及朋友的影响。 哲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作出反省,有助我们分辨对错,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哲学问题想一想


人肉农庄

近年基因科技突飞猛进,有很多国家都希望研究复制人的技术。 假使有某个商业机构成功地做到复制人,但因为技术的限制,复制出来的人都是智力有毛病的,其智商可能和一只牛差不多。 这间公司竟然决定,开设农场大量繁殖这些复制人,把他们的肉来出售。 这听来当然很可怕,但该公司指出,吃这些复制人,就如养牛群来吃一般。 况且,复制人在农场生活愉快,他们并不知道自已将会被吃掉。 而在屠宰的过程中,他们亦不会受到不必要的痛楚,所以这样做是绝对合符道德的。 你同意吗?

完美的上帝

「很多人认为上帝是爱、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换句话说,上帝是最完美的东西了。 不过,完美的东西岂能不存在呢? 若上帝是爱、而且又全善、全能、全知,但却不存在,这便不够完美了。 一件好而存在的东西,比起一件同样地好,但却不存在的东西,当然更为完美。 所以,既然上帝是最完美的,祂亦必然存在。」

以上的推论有什么问题?

厕所艺术

「喷泉」是艺术家 Duchamp 有名的作品,但其实他只是在一个小便器上面签 了名。 Duchamp 自己说:「是否经由自己的双手来制作此喷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 采用了一件日常生活物品,使它原有的实用意义消失,在新的标题与观点下,为它创造了新思维。” 你同意这是艺术品吗? 艺术品的定义是什么?

天理与自然

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错的,理由是违反自然。 但违反自然是什么意思? 而违反自然又为何是错的呢? 人患上疾病也是十分自然的事,那么医生替病人医病、病人向医生求诊又岂不是违反自然?

101条哲学问题


101条哲学问题。 有时间可以想一想!

  1. 人有没有灵魂?
  2. 电脑是否可以思考和谈恋爱?
  3. 电脑能否拥有创意?
  4. 有没有可能你现在其实是活在一个电脑的虚拟世界里?
  5. 什么是意识?
  6. 客观科学可以解释主观意识吗?
  7. 你牙痛的时候,痛楚是在你的口里,还是你的脑里?
  8. 爱是什么? 是否只是一种感觉?
  9. 感情是非理智的吗?
  10. 理性是什么?
  11. 你宁愿做一个不快乐的人,还是一只快乐的狗?
  12. 生命有意义吗?
  13. 追求快乐是否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14. 有多些选择一定更好吗?
  15. 人有没有自由意志?
  16. 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为何还要惩罚罪犯?
  17. 如果上帝知道你明天会做什么,那你还拥有自由意志吗?
  18. 神是否存在?
  19. 如果神存在,为什么世上会有那么多邪恶和苦难?
  20. 神可以创造一件祂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21. 可以有两个全能的神吗?
  22. 没有神,能有道德吗?
  23. 道德是相对的吗?
  24. 折磨无辜的初生婴儿是错的吗,还是相对?
  25. 生命是从受孕开始,还是从脑部活动开始?
  26. 如果不知道小孩是否愿意出生,那么生育孩子是否错误的?
  27. 不打算生育的有什么错?
  28. 友情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29. 艺术是什么?
  30. 如何判断艺术品的价值?
  31. 政府为何要资助艺术活动?
  32. 我们为何会因为虚构的电影和小说人物流泪?
  33. 当有人因饥饿死亡,花钱吃昂贵的食物是否错的?
  34. 我们是否有权见死不救? 应该这样做吗?
  35. 捐一百元可以救人一命,不捐的话是否见死不救?
  36. 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可以拿他的器官去救五个人,可以吗?
  37. 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可以救一百个人又如何?
  38. 为什么我们要惩处别人?
  39. 对恐怖分子是否可以酷刑迫供?
  40. 我们有责任守法吗?
  41. 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推广道德吗?
  42. 政府应该立例去罚那些不健康地生活的人吗?
  43. 为什么不可以滥药,却不管制酒精或者反式脂肪?
  44. 娼妓应否合法化?
  45. 真的有所谓性吗?
  46. 人有什么问题?
  47. 人们应当有多少自由?
  48. 人有没有自由把自己当奴隶卖掉?
  49. 人权是什么? 人权包括哪些权利?
  50. 平等是不可能还是应该的?
  51. 民主即是少数服从多数吗?
  52. 交税较多的人是否对社会贡献大些?
  53. 是否所有国家都适合拥有民主?
  54. 自由市场和弱肉强食有什么不同?
  55. 爱国是非理性的吗?
  56. 是否应该有国界的存在?
  57. 人性是好是恶以外还有什么可能?
  58. 我们如何能够思考不存在的东西?
  59. 我们是使用文字还是图像思考的?
  60.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61. 为什么我们会发梦?
  62. 动物会思考吗? 鱼、蚝、番茄又会吗?
  63. 动物有权利吗?
  64. 为什么我们会吃鸡,但是不吃狗、海豚或者婴儿?
  65. 如果比我们更聪明的外星人想要吃我们,他们有错吗?
  66. 肉好味道是否代表吃肉是对的?
  67. 安乐死有什么问题?
  68. 应不应该强制所有人捐赠器官?
  69. 为何要尊重死者?
  70. 我们应当恐惧死亡吗?
  71. 如果我们长生不老,人生是否没有意义?
  72. 如果有前世但我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轮回到底有什么意义?
  73. 为什么宇宙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东西存在?
  74. 时间是什么?
  75. 时间可以形成一个循环吗?
  76. 有没有东西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地方?
  77. 时间旅行可能吗?
  78. 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能杀掉童年的你吗?
  79. 如果你回到爱因斯坦的童年并教他相对论,那相对论从何而来?
  80. 宙存有边界,有起源吗?
  81. 是否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
  82. 以下的句子是真还是假? 「这句子是假的。」
  83. 「下星期会下雨」这句子现在这一刻是真还是假? 还是非真非假?
  84. 什么是真理?
  85. 什么是知识?
  86. 真理和知识会否令人更痛苦?
  87. 你如何知道你现在不是发梦?
  88. 我们有什么知识是肯定正确的?
  89. 数字是什么? 真的有无限那么多的数目字吗?
  90. 数学和逻辑是一样的吗?
  91. 为什么数学在科学里如此重要?
  92. 科学是什么?
  93. 科学研究应该有什么限制?
  94. 科技发展会否有一天毁灭世界?
  95. 我们既然看不到电子和黑洞,为什么要相信它们存在?
  96. 有什么问题是科学解答不到的?
  97. 我们如何可以分辨科学理论的好坏?
  98. 科学和宗教有矛盾吗?
  99. 科学和哲学有清晰的界线吗?
  100. 哲学问题有答案吗?
  101. 哲学是什么?

悖论和难题


悖论是指某些奇特的推论。 这些推论的假设和逻辑看似合理,但却带出明显地不可接受的结论。 要正确处理这些悖论,便要指出它们的问题。 这里我们列出一些著名的悖论,还有几个不同的有趣的逻辑问题,让大家动动脑筋。

亚基里斯和长值

一日亚基里斯和龟来一次赛跑,因为亚基里斯认为自己比龟快,所以他让她少跑一段距离。 他们的协议是亚基里斯会在某地点d1开始起跑,而值值则会以较接近终点的地方d2为起点。 但试想想,当亚基里斯跑到d2的时候,我会跑到了另一个地方d3。 亚基里斯追到d3的时候,她却已到了d4。 如此类推,每次亚基里斯跑到了她的她自己到过的地方,而她却已再向前跑了一段距离。 这样看来,亚基里斯怎能追到长人呢?

沙丘悖论

沙粒堆在一起,聚少成多,堆成沙丘。 例如十万粒沙堆在一起就成了沙丘。 沙丘这样大,若随便拿走一粒沙,沙丘仍会存在,因为一粒沙实在微不足道。 同样,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粒沙组成的沙丘再拿走一粒沙,沙丘也不会因此消失。 总而言之,从一个沙丘拿走一粒沙,沙丘会继续存在。 但若真的如此,连续把沙粒一粒一粒拿走,直至剩下最后一粒沙,沙丘也继续存在。 但一粒沙怎可以构成一个沙丘呢?

不自称的悖论

如果一个谓词不能应用于它自己身上,我们称之为「不自称」的。 反之,我们则称为「自称」。 例如,「由中文本所组成的」这个谓词便正是由中文字所组成,所以是个自称的谓词。 「是个红色的水果」只可以形容水果,不可以形容自己,所以不自称。

那么「是不自称的」本身是不是不自称的? 如果是,它不应用于自己身上,即是说它应用于自己身上。 但如果不是,它应用于自己身上,亦即是说它不应用于自己身上。 换言之,如果它应用于自己身上,它就不应用于自己身上了!

律师和徒弟

学生甲是某大律师的徒弟。 当他还在受训的时候,他答应老师,说会在他完成训练、打胜了第一场官司后缴交学费。 但毕业后学生甲却一直不接手任何官司,于是老师便决定控告他拖欠学费。

老师的论据是,如果老师自己打胜了这场官司,学生甲必要立即缴交学费;如果是学生甲打胜,甲便应该按照原本的协议缴交学费。 所以无论如何学生都应交学费。

但甲的论据是,如果法庭判他胜利,他便不需缴交学费;如果是老师胜利,他自己便从来没有打胜过,所以根据协议他也不需缴交学费。

到底谁的论据有道理?

说谎的人

有人这样说:「我现在所讲这句话是假的。」

那么,这个人所讲的到底是真或是假的呢? 若他所说的是真,则他便是在讲假话,亦即他所说的是假的了。 但若他所说的是假,那么他说自己在讲假话,岂非正确? 但一句说话又怎可能是既真又假的呢?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他那句话既不真也不假,但如果他所讲的其实是不真不假,而他却说自己在讲假话,那么他不真的是在讲假话吗?

纽康姆悖论

试想想,在你面前有两个盒子,一个是透明的,有一万元在里头,另一个是不透光的,可能有一百万元在里头,也可能没有任何金钱。 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拿走不透明的盒子,又或两个盒子都拿走,而你拿的盒子里的所有钞票都是你的。

不过,有一个非常准确(接近100%准确)的预言家会在场预测你的选择。 在你作出决定之前,他会先预测你的选择。 如果他算出你会只拿走不透明盒子,他便会放一百万元进这个盒子。 若他认为你会拿走两个盒子的话,他便会给你一个空的不透明盒子。

现在,他已作出了他的预测,安排了适当的盒子。 从你的角度来看,不透明的盒子内有没有钞票,已成定局。 拿走两个盒子,照道理会比拿一个得到多一万元。 但绝大部份决定拿走两个盒子的人,却只得一万元,而非一百零一万元。 你认为应如何理性地选择?

囚犯的两难

假设你和我犯了法,一起被收在监里,根据我们的律师:

  • 如果我们一个人认罪一个人不认罪,认罪的那个便会获得释放,不认罪的就会被判监十年。
  • 如果我们都认罪,每人都会囚七年。
  • 如果我们都不认罪,就只会被判一年监。

假设我们两人都十分精明,亦觉得徒刑越短越好。 现在,我和你被分开,无法沟通,各自要决定是否认罪。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认罪。 不过若你认罪,我也应该认罪,因为这样便只会判监七年而非十年。 如果你不认罪,我更应认罪,因为这样我便会获得释放。 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应该认罪。

但若你也这样推论,最后决定认罪,我们便要被判囚七年了。 这比起两人都不认罪,判一年监,实在差得多了。 何以理性的推论,引至这样的后果呢?

罗素悖论

我们惯常将东西、人物分入不同集合。 例如2、16等便是双数集合的一份子。 但大多数的集合本身并不是该集合的份子。 双数集合内含2、16等数目,但集合本身并非一个双数,所以它不是自己的份子,正如几个国家所组成的联盟本身并不是一个国家一样。 但「不是动物」所指的集合却是自己的一份子,因为集合包含铅笔、树等东西,那它自己自然不是动物。

好了,那么不是自己份子所指的集合,是否自己的份子?

突如其来的测验

突击测验究竟是否可能? 有一个老师告诉她的学生,下星期会有突击测验。 她的学生推断,测验的日期必不会是在星期五,因为如果到星期四测验还没有举行的话,那么所有学生都会知道测验会在星期五发生,所以这个测验也不能算是突击测验了。 既然剔除了测验在星期五举行的可能性,以同样的理由,突击测验也不可能在星期四发生。 如此类推,突击测验根本不可能。 但到了下星期一,老师却真的来一个突击测验,所有学生都很惊讶,他们的推论那里出了问题?

剪自己的头发理发师

在某一个村庄有一个理发师,他只会替不会给自己剪发的人剪发。 那么你说,他会不会剪自己的头发?

世上没有全能的上帝

照道理,全能是指有能力做到任何可能做到的事情。 那么,一个全能的上帝能否造出一块祂自己不能举起的石头? 如果可以,那便有一件事是上帝做不到的了,就是举起祂自己创造的那块石头。 如果上帝造不到这样的一块石头,那上帝也不是全能的了,因为造一块自己举不起的石头,我们也可以做到。 所以,世上没有全能的上帝。